中文“軍國主義”一詞來自日文漢字「軍國主義(ぐんこくしゅぎ)」,中國人經常把它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國策思想聯系起來。然而軍國主義的實踐并非只有日本為之,歷史上許多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或政權,都會有軍事優先的政策,普魯士王國,蘇聯,美國,大英帝國等都帶有軍國主義的元素。其中以普魯士為最,大家都知道普魯士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而不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普魯士宰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也是軍國主義的寫照。日文的軍國主義來自于Militarismus一詞,本是因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等批判法蘭西第二帝國和德意志帝國而誕生的。
東亞最先融入世界的那個國家正是全世界罪惡最深重的那個國家!而一切事情必有因果,當然我們說日本這個不冷靜的家伙到底是從誰那里養成了動刀動槍的惡習呢?其實這個家伙太有名了,他從小喜好武力,在軍隊中最先推行近代化改革,又率兵入侵中國,為日本建立了現代化的參謀本部,這個家伙就是臭名昭彰的軍國主義巨頭山縣有朋!
這個家伙原名山縣辰之助,直到明治維新后才改成山縣有朋,1838年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下級武士家庭,這個家伙打小就倒霉,好在長大了運氣來了,三歲因為頑皮受過傷,五歲沒了娘,大小把我是一個武士的座右銘當成口頭禪使喚,弄得人們都叫他武士而不是他的名字,總之小時候的他和倒霉是親兄弟,能長這么大沒想現在的日本小孩兒似的琢磨著自殺還真是苦了他了!
1853年,山縣有朋竟然真的成為了一為劍道柔道高手,為了學習槍法[冷兵器]還專門拜最有名的師傅學習,至此山縣有朋根本沒想自己會到政界去發展,他的思維是當一個劍道老師或者能夠到明倫館任職當然最好能進入軍隊可是這個時候,維新還未開始,軍隊的前途也不甚光明,退而求其次,山縣有朋和伊藤博文等人作為長洲藩的特使前往京城觀摩,在這里他接觸到許多的尊王派,經過這些人的熏陶,山縣有朋被推薦到有“日本為新思想的溫室”之稱的松下村塾工作,在這里山縣遇見了吉田松因等先進人士,很快他就決心為了推翻所謂的幕府不惜武力行動!成為進步人士的山縣有朋很堅決的參加到了倒幕派軍隊中去,1863年,已經是奇兵隊軍監的山縣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機遇,第二年的八月,四國聯合海軍艦隊炮擊長洲藩,山縣親自率兵死扛,雖然身先士卒,但是毫無效果,長洲軍慘敗而回,山縣也身體多處受傷,但是身上的傷痛卻是他打定了另一個主意,這使得他成為了一個堅決的軍事改革派人物。
1869年,山縣有朋的第二個機遇也到來了,作為堅決的西方思想的擁護者,他被派往歐洲考察實物,在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等地研究了各種工業,尤其是武器工業的建設情況,這時的他認為,想要完成真正的維新大業,必須打破割據之勢,即權力于一體,兵權在中央。1870年,山縣有朋考察結束,途經美國本土回歸日本,被任命為兵部次官,第二年就升職為兵部主官,陸軍大臣等職務,這樣一來,山縣有朋控制了明治政府的軍權,這樣的話就沒有人能夠阻礙他的軍隊改革計劃了。在這場改革中,它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吸取經驗,改革軍制等方面,比如日本的海軍采用了英國制度,而陸軍采用了法國制度,用了一年的時間建立了一支人數雖不多但是忠君的隊伍,這只名為“御軍”的隊伍只聽從天皇和他本人的命令,在他的操控下日本的政治制度也發生了變化,建立了陸軍省和海軍省,并且出臺了征兵詔令!他所建立的近代軍職是日本的軍力有了顯著的發展,在全國所設立的六個軍管區也有效的起到了軍區的管理作用。
在歷史上有一道著名的詔令即《廢刀令》,這個詔書的出臺徹底廢除了封建武士的軍事特權,從此以后的日本軍隊才真正成為新興軍事家族的舞臺,也為日本建立起近代軍官團體制建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大幅的提升了平民參軍者的熱情,到1874年,日本爆發了佐賀土族叛亂,在這次行動中山縣有朋擔任征討參軍一職,叛亂被迅速評定,這也是山縣第一次指揮如此大規模的作戰[不要和當時的西方列強比規模了],這使得山縣有朋在軍政兩屆進一步提高了威望,此后他還多次奉命剿滅各地的武裝叛亂,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務,整個西南地區都在山縣的行動之下逐漸安靜了下來,天皇也更加的倚重此人!
西南剿滅戰爭之后山縣有朋的目光開始放得更加長遠了,為了適應當時日本軍隊的需要山縣決定再次進行軍事改革,于是在19世紀70年代末期,日本建立了現代化的參謀機構:參謀本部!而他自然出任第一人部長,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決定,從此以后日本軍隊的侵略色彩日漸濃重,這個不受各部門節制,只受命于天皇的組織可以隨意調動陸軍的每一支部隊,如此一來侵略就變的有恃無恐了!1879年山縣有朋坐不住了,他派遣十幾個將佐級軍官來華打探軍情,這次打著研究文化的幌子的軍事活動給了他極大的信心,在他上呈給天皇的折子中這樣寫道:擴軍之急,猶饑待食!為了中日間的戰爭,山縣有朋認為擴軍備戰皆為重要!
1889年,山縣有朋奉命組閣,在這時他提出了中韓兩地解圍日本利益生命線的說法,認為只有控制了這兩個地方,日本的利益才可以得到保證,這是日本首次公開自己的侵略言論,而當時看來,機會的確不少,1882年朝鮮壬午之變,日本參謀本部開始著手于對華的行動制定,從1890年到1892年日本的軍費上升了一成之多,陸海軍的規模也大幅擴大,國內的教育也大肆宣揚所謂的保衛利益論!
1894年8月,甲午之戰爆發了,山縣有朋親自率領一個軍參戰,在平壤、安東等地作戰時,他的部隊都是作為主力出現的,在他的主張之下,日本開始了所謂的征華作戰,因為侵略有功,他被受命為陸軍大臣,而在這之后山縣有朋作為日本軍隊的巔峰人物進一步策劃了八國聯軍入侵等活動,直到伊藤內閣組建之前,山縣有朋都是日本國內不可否認的絕對一號!而即使不在政界擔任職務,山縣有朋也不改侵略之惡習,在后來的日俄戰爭中他親自制定作戰計劃,指揮日軍作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現在的山縣有朋已經不小了,可是當他聽到一個消息時他竟然能樂的跳起來,原來1909年他的老朋友伊藤博文死了,現在的他已經是日本最老資格的元老了,看來禍害真是要遺千年啊。1914年,一戰爆發時山縣有朋主張立刻大舉入侵中國,他認為全歐洲的大亂是上天給與日本最好的稱霸亞洲的禮物,必須要抓住,在他的鼓動下,日本拋出了所謂的“二十一條”這就是要把中國變成日本的絕對控制地!
但是,這個家伙終于快不行了,雖然在一戰的亞洲他沒又精力再干出些什么,但是他的思想影響的極為深遠,在二戰中的日軍行動中也貫徹著他的影子!1922年,一代禍害山縣有朋終于完了,可是還有那么多的軍國主義禍害活在人間,但是審判的日子不遠了,人間正義長存!
...查看更多軍隊還對普魯士的社會發展和階級結構具有深刻的影響。平民中產階級仍然是順從的,實際上把整個地主貴族(容克)吸收進軍事機構已成為統治者的政策。他們自覺地利用軍隊作為在克累弗、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和前條頓騎士團領地的地主家庭中灌輸“全普魯士”心理的工具。普魯士是一個非常年青、人為的領地聯合體,這就使忠誠于它的感情最初并不是自然的,為此更需要依靠明顯的軍事手段來加以灌輸。灌輸的重點內容是放在義務、服從、服務和犧牲上。除上述因素外,軍事美德之所以成為整個普魯士男性貴族的特點,也還應歸因于該國人口數量少。例如在法國,大約有五萬名男性成年貴族,但其中只有少數人經常在軍隊任軍官。而在普魯士,幾乎所有的容克家族總有成員是穿制服的。
此外,大選帝侯及其繼承者,也像所有專制主義統治者一樣,對于以地主貴族為主要成員的等級會議即各地議會實行壓制。為了平息大地主的不滿,統治者允許在軍隊中對地主階級的成員授予官職,還允許他們對自己的農民可以為所欲為。普魯士君主國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統治者與地主鄉紳間的諒解之上的,即后者同意承認統治者的政府,并愿意在他的軍隊中服役;但作為回報,統治者允許地主鄉紳繼續把自己的農民置于世襲受支配的地位。農奴制在普魯士就如在東歐各地一樣盛行。在東普魯士,農民的境況與波蘭農民一樣悲慘。
普魯士的統治者認為,容克地主可以成為較好的軍官,因為他們是在管轄自己的農民的習慣中長大的。為了維護軍官階級,法律禁止出售“貴族”土地,即禁止將采邑售給非貴族的人。在法國,則又形成對比,采邑權利簡單地變成了財產形式,資產階級,甚至農民也都可以合法地取得采邑,并享有一筆領主的或“封建貴族”的收益。在普魯士,這是不可能的;由于擁有不可變更的財產形式,各個階級被凍結了。因此,中產階級的人很難借助從事地主貴族的職業而進入貴族行列??傊Y產階級簡直沒有什么獨立精神。在東普魯士幾乎沒有什么德國的老城鎮。普魯士的中產階級并不富有,擁有的私人財產也不大。典型的中產階級分子是官員,他為政府工作,擔任龐大的王室產業或依靠國家津貼的企業的雇員或租借人。普魯士的文官,從大選帝侯時代以來,就以其正直和效率而著稱。但是普魯士的中產階級比起其他地方的中產階級來,對貴族更為順從,對國家更為忠誠,對軍隊則是更加望而生畏。
普魯士的這些特點在弗里德里?!ね皇澜y治下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威廉一世從1713年至1740年擔任國主。他是—個現實而粗俗的人。他鄙視一切帶有“文化”氣息的事物,而他的父親和祖父(大選帝侯),以及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大帝)對此卻都十分關注。他對不是花于軍隊的每一分錢都十分吝惜。他把皇家費用削減四分之三。他在赴柯尼斯堡舉行加冕典禮的路程上,花掉兩千五百四十七個銀幣,而他父親為此曾經花了銀幣五百萬。他以一種德意志父親般的方式統治國家,像對私人采邑一樣監督國家,時常穿一件破舊制服潛行于柏林大街小巷,用手杖來懲戒玩忽職守的市民。他整天工作,也希望人人這樣做。
他愛護軍隊,所制定的全部政策都是為軍隊服務的。他是一直身著制服露面的第一位普魯士國王。他重新安排了宮廷禮儀程序,尊軍官而抑文官。他對高個子兵士的喜愛是聞名于世的;他成立一個特別分隊,成員都有六七英尺高,是來自歐洲各地,而彼得大帝的確也從亞洲給他送來幾位。他規定出新的訓練形式和演習形式,創立一所訓練容克地主子弟的士官生學校,并確立了新的招募制度,根據這個制度,每個團都有一個特別區或州作為指定的兵源地區(這種招募制在歐洲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最有效的)。他建立的軍隊,在他登位時為四萬人,到他逝世時增加到八萬三千人。他在位期間,柏林發展成為擁有十萬人口的城市,其中兩萬是兵士,這個比例也許在歐洲是超過任何其他城市的。他還留給他的繼承者一筆為數達七百萬銀幣的軍費(因為他實際上沒有親自作過戰)。
弗里德里希二世(后稱弗里德里希大帝,也譯腓特烈大帝,1740年登位)就是依靠這支軍隊和這筆軍費使歐洲大吃了一驚。奧地利的查理六世逝世不久,他的女兒瑪麗亞·特蕾西亞開始繼承各種權利。整個歐洲對“國事詔書”的保證采取騎墻態度。當其他國家還在等待時,弗里德里希便開始進攻了。他沒有發出通知就調動軍隊進入西里西亞,霍亨索倫家族曾對西里西亞提出過古老而含糊的要求。西里西亞位于奧得河上游,是面向波蘭一側的波希米亞王國的一部分,北鄰勃蘭登堡。西里西亞加入普魯士王國幾乎使人口增加一倍,并且增加了有價值的工業,從而普魯士終于建成為一個大國,擁有六百萬人口和弗里德里希建立的?支二十萬人軍隊。必須補充指出,如果單從人類的成就來判斷,那么普魯士是一個非凡的創舉,是一個靠小本經營而建成的國家,是辛勤工作和認真責任所換得的勝利。
...查看更多導讀:新年伊始,日本在教科書問題上又有小動作。據共同社報道,日本編輯出版教科書的出版社“數研出版”不久前向日本政府提出修改高中教科書的申請,這項申請近日已獲得政府批準。在日本,修改教科書往往代表著更深層次的含義。
東京都立大學教授山住正在其著述《教科書》中曾描述說:“在日本,教科書不僅被看做是對孩子們進行系統教育的讀物,還被當成帶領著孩子成長的火車頭,更是日本教育的‘證據’……日本戰前就是在教室里面用教科書培養‘軍國少年’的?!?/p>
利用作文檢查“洗腦”結果
日本一橋大學教授中內敏夫在《軍國美談與教科書》中對戰前教科書的作用說得非常透徹:“戰前,日本的教科書可以概括稱為‘軍事教材’,把‘軍國美談’和‘戰時佳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編寫出來,宣傳‘忠君愛國’的思想。這種教材首先以‘通俗教育’的名義進入日本學校的社會教育科目,然后不斷地進行修訂,成為一種思想道德的教材?!笨匆豢炊蛇呎軓┰?936年編寫的《軍隊教育的研究》,即可以知道舊日本軍隊在教科書的使用上“慎之又慎”,他們編寫教科書的“指導目標”,就是要“宣傳日本軍隊和軍事行為的正當性和永久性”。
二戰前日本陸軍設有諸如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幼年學校、陸軍航空士官學校、陸軍經理學校、陸軍預科士官學校、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大學校等軍校。日本海軍也有海軍兵學校、海軍經理學校、海軍機關學校、海軍大學校等軍校。這些學校給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就是一種“洗腦”的教科書。比如,陸軍幼年學校國語教科書中有反映日俄戰爭時期“軍神”乃木希典的課文《靖國神社》、有介紹海軍戰役的課文《水師營會見》,有記述軍國主義家庭情感的課文《水兵之母》。
東京教育大教授篠田融回憶自己戰前在陸軍預科士官學校任教的時候,特別注重對學生寫作文能力的培養。在他看來,首先讓學生反復閱讀“國語、漢語、本邦史”的教科書,然后在此基礎上練習寫作文,“最可以看出學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他承認,當時日本就是用這種模式,通過學生作文檢查“洗腦”的結果。
考試更突出軍國主義教育
有教科書,就要有考試??荚嚥粌H是對教科書內容的一種“復印性的重復”,更是對教科書內容的一種思想性強化。進入到大正、昭和年間后,日本軍人勢力變得越發強大,被稱作軍隊干部培訓搖籃的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兵學校在重視教科書的同時,還在入學考試里增添了許多帶有軍國主義色彩、國粹色彩的問題。
1920年,東京陸軍中央幼年學校改名為陸軍士官學校預科,陸軍士官學校變成陸軍士官學校本科。同年,陸軍士官學校預科入學考試的讀解題里,就出現這樣的內容——“觀察東洋大勢,鄰邦支那不斷發生內亂,國勢不振,波斯、暹羅在茍延殘喘地維持著獨立,但早晚都會像印度、西伯利亞等一樣,被他國侵略。立于此間,應該由誰來維持東洋和平,為世界文明做貢獻呢?”這里,無疑是暗示學生們回答“日本”。許多參與指揮盧溝橋事變、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軍干部,都是該校畢業的學生,包括甲級戰犯松井石根、陸軍元帥寺內壽一、日本首相小磯國昭、陸軍大臣杉山元等。
1937年,陸軍預科士兵學校的入學考試上,還出現過這樣一個問題?!叭毡緫馉庨_端,是在中國奉天發生的滿洲事變。在事變當時,滿洲勢力最大的人是誰?盧溝橋事變發生在哪年哪月哪日?我軍奮起的理由是什么?”在同年發行的《陸軍士官學?!芬粫?,該問題被作為模擬題選入其中,并且列出最佳答案。勢力最大的人自然是“張學良”,事發時間是“昭和六年9月18日”,“日本軍奮起”的理由是“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條約上,我國在滿洲都享有正當的權力和利益。但是支那將滿洲作為自己的領土,把我國應該享有的特殊權力和利益,說成是侵略領土、破壞主權,而且對條約視而不見,妨礙我國人在滿洲租借土地,自由居住,蹂躪我國在森林、礦業上的諸多權利等,為了擁護國權,我皇軍一躍而起?!?/p>
顯然,這種答案就是把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一事正當化,并且讓未來的軍隊干部候選人在入學前就把“正確答案”背下來。同時,也是鼓勵這些人日后在中國大陸和太平洋上大肆殺戮。陸軍士官學校的試題如此,海軍兵學校的入學試題也是如此。在1921年的入學考試歷史問卷中,有這樣一道題,“請簡明闡述一下朝鮮、臺灣、樺太、關東州以及南洋群島,是如何納入我國政府統治下的?!边@段時期日本海軍兵學校的畢業生,有日本駐美國大使野村吉三郎、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受審期間病死獄中的海軍大臣永野修身、日本首相米內光政以及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
戰后日本逃避近現代史教育
戰前日本學校特別是軍校注重通過教科書以及作文、考試等給學生培養軍國主義精神,那么戰后呢?一名長期從事教育研究的日本國會議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戰后日本教科書上雖然有近現代史內容,但老師基本不會在課堂上講授。通常在長篇大套講完古代史以后,便以“沒有時間”為借口,讓學生“自學”近現代史內容。日本每年高考的試題里面幾乎沒有近現代史內容,理由是“里面有很多是沒有定論的?!敝档米⒁獾氖?,對于日本過去侵略外國的歷史,日本教育界正在從“不講”“不考”轉向教科書的“刪除”,試圖抹掉這段歷史,這同樣也是一種洗腦。
2014年春季,“數研出版社”在新出版的教科書中刪除有關“隨軍慰安婦”“強征”等字眼。表面上看,在修改教科書問題上,似乎是出版社“主動”,政府“被動”。事實上日本文部科學省在2014年1月修改教科書審定標準,要求教育界在“沒有定論的歷史、領土”問題上適度體現政府官方主張。教科書出版社可在“發現錯誤”或“事實產生變化時”向文部科學省申請修改教科書內容。正因為這樣,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數研出版”才首先站出來,一方面是回應政府的“號召”,另一方面是給業內的同行做榜樣。
...查看更多所謂軍國主義,是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把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均服務于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德國和日本都是軍國主義國家的典型。法西斯主義就是在這些國家全面危機時期軍國主義的極端表現。軍國主義充滿殘酷性和反動性,曾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它的基本理論包括對和平的否認,堅持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認為戰爭本身是美好和令人神往的。軍國主義的行為體現為某個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軍事化,以及對外奉行侵略擴張的政策。在軍國主義國家,戰爭成為國家的主要目的。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黷武主義,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并將保證軍事力量視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具體是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把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均服務于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原始的軍國主義是兵民合一的,為了確保戰爭的需要,會向農民征調糧食,向牧民征調騎乘動物(馬、駱駝等),并在和平時代或后方對人民高密度實施軍事訓練,以確保兵源不會短缺。
近現代的軍國主義則是將人力、技術、資金大量投注在軍備,做法大同小異,惟軍國主義教育的論述會有改變,以民族沙文主義為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德國和日本都是軍國主義國家的典型。法西斯主義就是在這些國家全面危機時期軍國主義的極端表現。
中文“軍國主義”一詞來自日文漢字「軍國主義(ぐんこくしゅぎ)」,中國人經常把它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國策思想聯系起來。然而軍國主義的實踐并非只有日本為之,歷史上許多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或政權,都會有軍事優先的政策,蘇聯,美國,英帝國,朝鮮,以色列等都帶有軍國主義的元素。日文的軍國主義來自于Militarismus一詞,本是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等批判法蘭西第二帝國和德意志帝國而生的。
軍國主義有哪些特點
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表現為:
實行軍閥獨裁和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來統治全國;
對內鎮壓反戰革命運動,宣傳極端的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
對外則窮兵黷武,進行國土擴張;
經濟以軍事發展為目標,由政府補貼軍需,帶動重工業發展迅速;并以戰爭實利再擴軍;
人民被要求向國家無私奉獻,私權、人權、言論自由受到壓抑;
政治上實行集權制,議會及司法機構無法有效制衡政府;
內閣要職由軍人擔任;
教育以軍事訓練、仇外主義、自我民族優越作為自幼養成的教材;
人民日常生活常受軍事上的動員與干涉,建筑與公共設施廣泛地要塞化;
普遍行征兵制,役期長,軍籍不分男女一概登錄,必要時會征收未達役齡的少年進入軍中作戰或任務;
歌頌軍人貢獻,尊崇軍人的社會地位,甚至在歷史、考古、宗教、文學、藝術等層面美化軍人和戰爭;
外交多以軍事優勢欺凌鄰近地區,以謀求實利和國際地位;
政府吹噓侵略掠奪后的利益,激發人民對戰爭的熱情,以確保民意對戰爭的支持。
有哪些軍國主義典型代表
1、古希臘的城邦斯巴達(公元前7世紀末--公元396年)
2、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本帝國(1868年--1945年)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后,在發展資本主義的同時,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對內推行以效忠天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擴軍備戰;對外則制訂了侵略計劃,宣稱要使大日本帝國的國威布于四方,要以侵略戰爭征服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中葉,日本始終沒有停止對中國、朝鮮以及整個亞太地區的侵略擴張,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軍國主義的統治才徹底崩潰。 現今日本隨著右翼勢力崛起,部分人要求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2012年12月16日日本將迎來眾議院大選。外媒發表評論文章稱,日本各參選政黨煽動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帶有反華情緒,以釣魚島問題和修憲作為口號,顯示出日本政治右傾的氣氛。
2012年10月1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公開表示,計劃重新定義“集團自衛權”,有意修改憲法。
2013年2月15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席自民黨憲法修正推進總部會議時稱,將修憲定位為“需解決的重大課題”,表現出其在任期內實現修憲的強烈意愿。
3、希特勒時期的德意志帝國(1933年--1945年)
1933年A.希特勒在德國建立起法西斯政權后,瘋狂進行擴軍備戰。軍火工業迅猛發展;在全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正規軍擴充至60萬人,包括強大的空軍和海軍力量;同時大肆宣揚沙文主義、民族仇恨、特別是反猶太主義,以及擴充“生存空間”的輿論。希特勒軍國主義統治下的德國終于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
現代,有些人主張日本政府和部分民間組織實行軍國主義制度。這種批評以西環太平洋-東亞-東南亞地區等曾在二戰中受日本侵略的地區中最為常見。
...查看更多軍國主義和“黷武主義”,都對應著英文詞匯“Militarism”及日文詞匯“軍國主義(ぐんこくしゅぎ)”,但是,中文使用者對此二詞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區別,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看法:軍國主義和黷武主義是“全等”的概念,可以混用。軍國主義是黷武主義的極端形式。軍國主義是黷武主義,卻往往用于特定的國家(如日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