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天下紛爭!漢失其鹿,英雄競折!連化外蠻夷,也想分一杯羹。成為亂世中另類的風景。自高主劉邦立漢,異族侵略一直是朝廷是心腹大患。東漢末年,雖有黃巾作亂,而當權者恐怕更擔心蠻族入寇中原。丁原、董卓、馬騰、公孫贊無不因為對異族作戰獲勝而揚名立萬。
三國時期主要的異族勢力有匈奴、烏桓、羌、氐、山越和南蠻。這些特殊的勢力加入亂世的角逐,對三國格局起了微妙的影響作用。一個蠻族的實力要從其經濟、政治基礎、科技和武裝上來衡量,都還不可能馬上入主中原。
東漢時,羌人與漢人雜居者更多。東漢初期,羌人與漢朝的摩擦與戰爭尚不嚴重,至和帝即位前后,羌人與漢朝的戰爭開始頻繁起來。
作為羌人根據地的黃河上游、洮水及湟水地帶,古時森林繁茂,禽獸眾多,氣候雖干寒少雨,但土質肥沃,農牧兼宜。從考古發掘所提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狀況來看,河湟的遠古文化亦僅次于黃河中下游,而不下于其他地區。所以古羌人在內地占不住腳后,便轉移到三河地區居住和繁衍子孫。
羌人與匈奴、鮮卑不同的是,羌人多與漢人雜處,因之羌人務農的成分遠遠多于烏桓等族。而羌人與漢人互相學習、貿遷有無、和睦相處時期也比較多。
山民的生活方式與務農為生的漢民并無二致。正因為這樣,所以史書上經常不稱越民而只稱山民。山民與漢民的區別,主要在于山民不給孫吳統治者當兵納糧。由于山民已基本喪失民族凝聚力,所以便不足威脅到孫吳政權的生存,往往被具有軍事知識的將領所征服。
實際,質樸的山民并不能代表他們自己的利益,他們只能受大小頭目的擺布。封建史書所述吳政權與所謂“山越”的矛盾,主要還是吳政權和山越上層分子爭奪人力物力的矛盾。
蜀漢的少數民族:蜀漢的南半部,即所謂“南中”,東漢時分置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邵(今地名,已見前述)及鍵為屬國。蜀漢后主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后,重新劃分為七個郡,即:越巂郡(治鄧都,今四川西昌市);朱提郡(治朱提,今云南昭通市);牂柯郡(治且蘭,今貴州福泉縣附近);建寧郡(治味縣,今云南曲靖市);興古郡(治宛溫,今云南硯山北);永昌郡(治不韋,今云南保山縣);云南郡(治橋棟,今云南姚安北)。
以上各郡均有數量不同的少數民族與漢人雜居。在蜀漢北半部也有氏羌等少數民族,這里不再敘述?,F只把南七郡中有顯著特色的叟、焚、濮族敘述一下。
要說北方的少數民族,首先要看他們的三個源頭,即:肅慎,東胡,穢貊三個民族。(還有后來崛起的突厥)
肅慎:又稱息慎、稷慎。早在舜禹時期就已存在并同中原有密切的來往。而據《山海經·大荒北經》以及《擴地志》記載表明,肅慎人主要分布在長白山以北的牡丹江流域,東濱海以及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
東胡:“胡”原是對古代塞北諸民族的泛稱,東胡以在匈奴的東邊而得名,他分布于東北西部大興安嶺兩側的草原地區,黑龍江上游,而《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東胡在大澤東”,這大澤指的便是呼倫湖。
穢貊:穢貊是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古穢族和貊族的合稱,穢貊便是由穢族和貊族的混合體。
綜上以觀,匈奴在三國時表面似無作為,不過為軍閥的附庸。然匈奴入塞既久,其部眾既漸從事農業,掌握中原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能,上層部帥亦通曉中國傳統文化。其民族凝聚力既然保存,但許多人口又淪為田客、奴婢,深受漢族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此皆可資匈奴上層貴族利用。
待到三國之后的西晉,因內亂不休,無力對付近在肘腋下的匈奴等族人,這就給匈奴貴族以可乘之機。所以三國時代正是匈奴養精伺隙的關鍵時代,也是此后他們在中原首次建立少數民族王朝的準備階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